内源性过氧化氢昼夜节律性振荡调控近日钟

发布者:李震发布时间:2022-06-17浏览次数:16


【主讲人简介】

刘德培,1950年5月出生,安徽阜南人。 198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87至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刘德培主要从事基因调控、基因治疗与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心血管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倡导在深入研究疾病个性机制的基础上,探索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机制,尤其衰老引起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机制。

共发表SCI论文200多篇,被引用9000余次。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项。

刘德培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1995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CAE)院士,2008年当选为美国医学科学院(NAM)院士与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2009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AE)院士,2016年当选国际医学科学院组织(IAPH)共同主席。


【讲座时间】

  6月19日 上午10点


【讲座地点】

  腾讯会议:395-149-614


【内容概要】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具有生物节律震荡现象,其背后的机制目前存在两种理论,一种是已经被广泛认可的基于基因转录的转录翻译负反馈环路,另一种则是机制尚不清楚的基于代谢的氧化还原震荡子,两种机制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已经被探索和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仍悬而未决。在这里,首次揭示了氧化还原信号在一个近日节律周期(24小时)内的变化规律,找到了该信号节律和经典生物节律转录翻译负反馈调控机制间直接耦合的关键点,证明了氧化还原信号节律在生物节律中的重要生理作用。该研究第一次真正弥合了转录不依赖的氧化还原震荡节律和依赖于转录的转录翻译负反馈环路机制两大学术观点之间的鸿沟,增加了人们对于驱动生物节律震荡的根本机制的认识。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